1、把为老服务理念融入全行业,让居家养老不再成为难题
四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建设
建议在每一个社区都安装一个公共服务的智能终端系统。这样提供服务的企业可以在平台上申报公共服务,有需求的老人到社区根据需求直接联系服务单位,既可以减少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生活不便,又可以规避自己盲目寻找市场供给而造成的失误成本。社区也可以根据老年人需求情况,适时地进行监督。
五、提高服务人才的技能培训和人才储备,包括志愿服务队伍建设
首先应全面提高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化、专业化、规范化水平,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体系。通过引导和鼓励养老从业人员建立终身从业的职业规划,扩宽晋升渠道,让养老服务人员在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有获得感、荣誉感,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落户西城。同时发展更多能够兼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群体,积极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。
2、关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,提升专业化健康教育服务模式的建议
三、强化健康教育服务的支持、激励机制,为健康传播者营造良好的服务空间
为医护人员、健康传播者开展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指导、培训,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;将积极参加服务、开展高质量服务与先进评选、职称晋级等挂钩,并不断丰富完善激励措施,形成强有力的正向引导;加强志愿服务小组间的交流,定期开展工作实践总结,及时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,有效落到制度建设层面,加快推动社区老年健康教育走向成熟和定型。
四、加快探索确立社区老年健康教育有效形式
根据问卷调查,健康知识、健康指导进社区,最受欢迎的是义诊、开展健康活动、知识讲座,选择的比例都超过了七成。问卷还征集了医务工作者(退休为主、在职为辅)等专业人员的意见,96.6%的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提供服务。下一步,应把具体组织形式作为医养结合实践创新的重点,以在职和退休医护人员为主体,建立全区性健康教育志愿服务组织。在报名参加和开展服务上发挥制度优势,形成共产党员走在前列、公立医院医生护士率先示范。根据实际情况,以街道或社区为单位,划片组建志愿服务小组,定期下沉社区,提供公益性服务。
3、关于政企联合推进社区养老落地的建议
3、关于“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,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”的建议
增强街道层面的服务辐射效能,在街道层面建设、优化具备全托、日托、上门服务、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;增强社区层面的服务精准效能,在社区层面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社区养老共同体,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、助餐助行、紧急救援、精神慰藉等服务,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。同时搭建智慧养老平台,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,整合公共和社会服务资源。坚持线上线下相配合,实现供需信息有效对接,强化市场优胜劣汰,解决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碎片化、资源利用率低下、覆盖面过窄、重复建设等问题,满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,扩大社会参与度。
三、加大支持力度,构建社会力量嵌入式养老服务圈
一是以社区为载体,以资源嵌入、功能嵌入和低偿市场化服务方式嵌入为着力点,整合区域餐饮、物业、文化体育等单位资源,建立“助老同盟”。并在“助老同盟”中反向嵌入养老功能,以老年卡为抓手,提供惠老性生活照料、康复护理、助餐助行、精神慰藉、文体休闲等服务,有效迎合社区养老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、享受型转型,关注重点由生活保障向生活品质、精神愉悦转型的特点,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二是积极整合专业社会工作力量与资源,聚焦老年人个性化、多元化服务需求,按照社区老人身体自理程度,分层分类推出“养老服务包”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、精神慰藉、临终关怀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,提升老年人社工人文照顾服务能力。同时编印《社区幸福养老地图》,发布《社区幸福养老便民手册》《养老顾问手册》,开展“社区养老管家顾问”试点,打通社区养老服务的“最后一米”。
三是同时配套制定涵盖资金扶持、荣誉表彰、税收减免等在内的激励制度,加大政府补贴与支持力度,降低养老项目的电、水、取暖等费用标准,为积极提供养老照顾的社会组织或企业减负,尽可能降低运行压力,增强其运营能力。切实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,增强社会层面的服务多元效能,辐射社区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,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。
四、增强市场动力,稳固社区养老市场服务供给链
用好区街社区养老专项资金,社区党群服务群众经费、公益金等支持资源,完善社区居家养老的政府投入保障制度,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。创新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,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,激发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竞优活力。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、菜单式服务包的形式,竞优开展助餐、助浴、助医、助行、助急、生活照料等为老服务,充分用好老年卡,不断引导养老消费,提升养老服务供给。